藏在雨林深处!海南野生茶为何令人痴迷?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藏在雨林深处!海南野生茶为何令人痴迷?

白沙黎族自治县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这里光热条件优良、土壤肥沃

成片分布着热带雨林

其间孕育出了宝贵的资源

——雨林古茶

形成了独特的白沙茶文化

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万亩茶园基地里,一位茶农在采茶。李天平摄

今天

带你了解白沙的茶

一起感受当地悠久的采茶制茶历史

↓↓↓

史迹

香便文在白沙发现野生茶

雨林古茶是指用采自热带雨林的野生茶树芽叶加工而成的茶,古时海南老百姓称之为“黎茶”。

生长于海南热带雨林中的野生茶树被专业人士称为普洱茶,是茶树的一个变种。

普洱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和华南一带,由于叶片比较大,俗称大叶种茶。海南野生茶也经常被称为海南大叶种茶。

1882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植物学家香便文考察海南岛黎区,他此行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在白沙一个叫“什满汀”的地方附近丛林中发现并记录了野生茶树。

而当时国际上存在茶树原产地的争论,香便文的发现为后来国际上重新认定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供了佐证,应该说,其中也有白沙野生茶的贡献。

1984年11月在厦门召开的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全国各产茶省申报的传统茶树品种进行审定,海南大叶种被认定为第一批品种,接着被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为“华茶16号”(GSCT16)。白沙为海南大叶种茶即“华茶16号”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资源

白沙有野生茶树近15万株

海南是全国野生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白沙是海南野生茶的主要分布区之一。1959年、1982年、1988—1989年、2016—2017年,科研人员等先后对海南野生茶进行过4次系统调查研究。

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的万亩茶园基地。李天平摄

海南省农科院的调查结果显示,白沙被热带雨林环抱,其境内鹦哥岭、霸王岭片区海拔约六七百米的环带,处于典型的热带气候和温凉湿润带之间,孕育出了近15万株野生大叶种茶树。具体来说,主要分布在南开乡、元门乡、青松乡、细水乡等乡镇。其中,南开乡野生大叶种茶分布最多,数量近10万株;其次是元门乡,初步统计数量近4.5万株,青松乡、细水乡也有少量分布。这些藏于山林中的大叶种茶树,部分树高7米到10米,胸径达40厘米,树龄近400年。

尽管都生长于雨林大环境中,白沙野生茶的味道仍然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这也是许多资深茶客对其痴迷的原因之一。

据悉,上述4个乡的野生大叶种茶树各具特色,南开乡的野生茶带有浓郁的蜜香,茶气强劲且喉韵绵延;青松乡的野生茶汤色油光透亮,香气清远且口感淡雅;元门乡的野生茶山野气韵强;细水乡的野生茶香甜质厚,经二十泡而茶味依然醇浓。

业界认为,野生茶树芽叶茶多酚含量达到30%、咖啡因含量达到5%、茶氨酸含量达到6%,三个指标中只要有一个满足就属于特异种质资源。白沙野生茶不仅符合标准,而且具有高抗寒性、高抗病性等优异性状,是培育茶树抗逆新品种的重要资源。


白沙野生茶树。李栋梁摄

人文

茶与黎族人的生活

雨林古茶之所以被称为“黎茶”,与黎族悠久的采茶制茶历史有关。尤其是在交通不便、海南岛尚未规模化种植茶树的时期,海南的茶叶有很大一部分产自黎峒,靠黎族人的双手采摘。

3000多年前,黎族先民穿过琼州海峡登上海南岛,并迁居于海岛腹地。黎族没有文字,黎族人最早采茶的时间已无从考证,只是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时,他们开始采茶或许同样是因为药饮之需。

海南野生茶开始“登堂入室”获得官方认可,是在明清时期。明正德《琼台志》、明万历《琼州府志》和清《崖州志》均有贡茶的相关记载,比如《崖州志》提到明代海南土贡有“沉香、槟榔、竹木、牙茶、叶茶、鱼胶、大腹子、大腹皮、紫榆、花梨”。

如今,茶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早已风靡全球,但到访白沙黎族聚居区,我们依旧能看到一些当地人将大叶种茶或其他草本茶晒干后扎成一捆,存放在干燥通风之处,以备感冒风热时煮水服用。

1937年6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尼克尔·史密斯、伦纳德·克拉克从旧金山出发,经香港抵达海口,开启为期两个月的海南岛探险。在他们拍摄的纪录片《海南红山之外》中,还能看到当时琼岛黎族人围在一起喝大碗茶的场景,这也是关于黎族人饮茶最早的影像资料。

20世纪50年代末,海南建立了白沙、通什、白马岭等茶场,开始规模化种茶,许多当地黎族百姓成了茶场工人。1985年,在英国举办的世界红茶评比中海南红碎茶荣获金奖,这成为海南茶的一个高光时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海南茶产业发展步伐变缓,但白沙绿茶、五指山红茶一直是海南茶的两大品牌。


冬交会海南农垦馆,一位师傅在炒茶。袁琛摄

来源:海南日报研学海南融媒工作室,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